- 电 话:0431-85531652
- 传 真:0431-85531653
- 网 址:www.jljsjl.com
- 邮 箱:jljsjl@126.com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 街3号晨光花园a座602室
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成立
6月26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组织、机构和团队,从事文物保护利用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文物保护利用相关行业负责人近200人参加论坛。
论坛主题为活化利用,创新驱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作了题为《文物保护利用:怎么看?怎么办?》的主旨演讲。对于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励小捷认为应做好“四粱”“八柱”,“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务,“八柱”是保证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线和措施。
“四梁”是指进一步扩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度、促进馆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文物价值的传播、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可以通过经营性利用实现升值。四项任务是文物合理利用最具基础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而且是可衡量、可检验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开放率、藏品利用率、价值传播率、资产增值率为主要内容的文物利用的指标体系,使文物利用工作具备实实在在的抓手。“八柱”是指文物合理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文化价值优先为导向,以科学精神和社会公德为准绳,公布文物利用的负面清单,制定文物合理利用的规范性文件,改革体制机制,为文物利用创造良好氛围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统筹”等八个方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以《谁为古今殊》为题,分享了文化遗产资源与当代设计相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他认为遗产保护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存留至今的古物进行被动地保护,它还是一种将物、场所与实践主动聚集起来的利用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认为,文物合理适度的利用,其要点是统筹保护利用关系、保护成果惠及人民、文物部门守土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难点是权衡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谈利用。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做好活化利用,他给出的建议是“先知禁区,再造新区”。“如何活,怎样化?”是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陈履生会长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活”易“化”难。要提高博物馆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展览质量上不去,只靠在网上“抖”是没有用的。同时,“活”也要去除同质化,不是说把文物陈列或展现出来就实现了共享的目的。国家文物局政策研究处处长彭跃辉讲到,当前文物工作地位显著提升,体现了三个“前所未有”:党和国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事活动站台频率前所未有,国际舞台出彩时刻前所未有。他举例阐述了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价值彰显和路径,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晶分别就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做了精彩演讲。鼓浪屿管委会、上海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会、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相关负责人分别结合本单位文物活化利用实践做了案例分享。
论坛上,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成立。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等9家文保组织发起,国内各地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组织、机构和团队自愿加入的公益性的非法人机构。71个社团组织成为联盟首批成员,还有很多组织在不断申请加入,预计到年底将会有200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被推举为首任轮值主席。
励小捷表示,文物保护利用不只是相关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有了联盟的平台,成员将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去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更好的发挥作用。联盟将广泛联络社会力量,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传播文物保护知识,培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开展民间文物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李瑞)